消费透视:购房高贷价 促变年轻人安居观

发布时间:2005-3-28来源:中国新闻网

当畸高房价和舆论狼烟让众多都市男女在买房和租房间顾盼难抉时,央行一纸房贷新令最终成为压翻天平的最后一根稻草。

  “与其为房东打工,还不如付自己房子的月供。”曾笃定此念的某公司企划人员朱小姐在咨询理财专家建议后幡然醒悟,“按现在的房价和调高后的贷款利率看,除非我能支付尽可能高的首付比例,并把借贷年限压缩在二十年内,否则细算一笔经济帐,确实租房要更加划算。”

  “或许三五年后房价跌了,我和男友的积蓄也足够了,到时该出手时再出手--当然这是最乐观的估计了。”朱小姐表示。

  她的同事崔敏,一个个性独立、同样只身在京闯荡的年轻女孩则说:“我本来也喜欢随遇而安,当然有房更好。可是现在动辄六、七十万一套的房子,一次的首付够我付十年的房租了。租房成本低、灵活性大,生活质量又不受太大影响,何乐不为?”

  这些大城市中的七八十年代人被认为是最受房价和贷款利率影响的群体。他们相继进入成家立业的年龄,但因工作时间尚短,即使收入稳定且佳,依然普遍缺乏积蓄。

  而另有些人主动选择不买房则是出于其他理念。“现在不打算买商品房,虽然我有这个能力。”林世均,这位商界青年才俊自有其道理:“主要考虑是楼市还不成熟,产品和价格相差太远,而且耳闻目睹很多开发商严重缺乏信誉的事。所以我不想马上趟这场浑水。”“现在大家对房地产的过分热情反倒让我更想冷静下来、理智一些。”林说。

  在独立思考的年轻人中,北京个人合作盖房的发起者于凌罡可能是走得最远的一位。五年前,这个知名IT企业的年轻精英首次通过网络发起了合作盖楼的想法,当年“空中楼阁”式的理想正被付诸实施。

  曾将他的“蓝城”计划评为“新乌托邦”的专家未必预见到了此事的涟漪效应,于凌罡的振臂一呼,不仅得到了北京购房者的热情回应,全国其他大城市也续有效法者涌出。

  房价及贷款利率上调虽是现在的大热话题,不过按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舒可心的意见,买房并不是当前最大的问题,广义上的“老百姓”大多数是买不起房的,能为房子而忧虑的多已是“中产阶级”。

  然而“居者有其屋”的理想在人们心里如此根深蒂固。根据近日媒体报道,北京市民为买某楼盘一套房子竟在大风中排队两昼夜。同时,那位认为“中国房地产有极其危险的泡沫”的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在踏勘了中国几座大城市后慨叹:中国的房地产购买者正在经受着金钱幻觉的痛苦。

  在城市水泥森林中,对望广厦千万间,邀人欲问:何日能庇天下人士俱欢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