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4-12-16来源:千龙新闻网
房产媒体五大病
病症一:追房地产商就像追明星
媒体把潘石屹打造成明星 现在媒体反成了狗仔队?
在2004年,媒体们给了房地产商太多的话语权。但凡遇到重大政策出台,或者市场上有个风吹草动,第一个要采访的往往就是房地产商,让他们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在媒体上鼓吹自己的观点。
潘石屹每周一次都要进行在线直播,每次几乎都要把他旗下的几个项目轮番说一遍,俨然就是大广告,尽管如此,很多媒体也是一字不少地全文照登。更有甚者还把他的生活事无巨细的全程进行纪录。包括怎么恋爱,生几个孩子,爱用什么手机,爱穿什么衣服……媒体似乎有义务让广大人民知道。这些房地产商和影视明星报道的不同点在于:基本上都是正面报道,几乎没有负面和绯闻。这自然让房地产商们十分“受用”,也培养了个别房地产商的“娇娇”之气,有一位房地产商开玩笑说:媒体就是“使唤丫头。”
媒体给房地产商们这么多“表达”的机会,是不是同时也剥夺了普通民众的声音!? 媒体的公信何在?这也就怪不得人们要把房产媒体记者称为“另类的狗仔队”。
病症二:楼盘要涨价 媒体就帮忙
但是个别房地产媒体表现的不仅仅是话语权的失衡问题,一些行内人一语道破天机:“其实媒体现在已经和房地产商们结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在房价上涨的各个环节中,他们都在推波助澜并且从中渔利,房地产泡沫就是媒体和房地产商们一起吹起来的。”那么媒体又是怎样吹的泡泡?这位业内人士例举了几个的“罪状”:
一是和房地产商一起炒作概念,画饼充饥。为了能让房子好卖,最好的方式就是炒作概念,什么上东富人区,什么后CBD等等,房地产商和媒体一起来把这个概念炒熟甚至炒糊,以此来吸引大家的视线,购房者自然需要为概念买单。
二是导演热销的虚假场面。在楼盘销售前夕,和房地产商一起策划排队抢购的新闻,然后再涨价、放量、卖尾盘,制作一种供不应求的局面。
……
方法还有很多,当然媒体热衷于此,是要从中分得一杯羹的。现在很多楼盘被吹得天花乱坠,策划案其实就是媒体老记们的一手操办,自然银子不少得。很多初入行的房地产记者干几年后,车房齐备,自然都是个中高手,和房地产商们关系特铁的“牛”人,就像古代高人养着的门客!版面上没有潘石屹、任志强、张宝全的声音就不是地产版? !
病症三:人云亦云 误导公众
媒体如果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应该是权威、客观的,同时应该有独到的观点,但是个别房产媒体对房地产商的言论不加甄别,大肆渲染,从而误导了公众。就像今年年初,潘石屹的一句“今年的房价要涨!”就仿佛发了圣旨,引来了众多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人说“谎言重复千遍就成了真理”。潘石屹的预测被媒体放大了N次后,让人也不得不信了。后来,建设部不点名地批评了潘石屹“预测”对于房价带来的负影响。媒体作为吹鼓手,自然也难辞其咎。
病症四:媒体多多 批评寥寥
近几年,随着房地产业的火爆,房产媒体如同雨后春笋一样纷纷亮相:报纸开设房产专刊,没有专刊也会在财经版面辟出一席之地;专业地产杂志;网站的房产频道……略数一下,仅北京就有几十家。但是在众多的房产媒体中,充斥的更多是歌舞升平,很少看到客观公正的批评和建议,大多是对于房地产商,对于楼盘,对于品牌的溢美之词。这些的报道当然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如果一边倒的正面报道,不知媒体老记们担道义的“铁肩”会不会生锈。当然也有媒体在刚开办时会上几篇批评报道,但往往见“好”即收。虽然媒体是依靠广告来生存的,但是为什么不能把眼光放远一些?等到品牌和公信力树立起来的时候,还愁广告上门?君不见,因为“短视”,很多房产媒体已经前仆后继的倒下了!
如果房地产商对媒体的号召力能达到一呼百应,那,就遭了!
病症五:新闻制作不严谨
在房地产这个资讯性特别强的行业里,很多信息需要核实、分析和判断,但是某些媒体将一些明显没有根据的稿件发出去,造成恐慌。像11月刚刚加息不久,一家媒体就放言《本月北京仅有5家楼盘开盘》,但是据笔者了解整个11月份,有将近20家楼盘在开盘,那么媒体的发布目的为什么呢?帮着涨价?制造紧张气氛?还是仅仅就是没核实?另有两家媒体把潘石屹的话搞成了两极:一个说《加息后,房价会涨!》,另一个说《加息后,房价会跌!》。不知道是潘石屹善变还是媒体没搞清。反正看了媒体的报道,本来希望找到些参考,却越来越糊涂。
尽管媒体给房地产商们的帮助可谓“仁至义尽”,在呼吁房价上涨上呕心沥血,但是刘晓光们还是有太多的不满足。譬如,在住交会上,刘晓光就心情急躁地表示:“上海的房价凭什么就比北京高那么多? ”以至于他认为是北京的媒体在这方面未尽到应有的责任。
那,媒体要怎样才算是尽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