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29 17:02:13来源:保利地产
著名城市学著作《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记录了一则发人深思的故事。
纪录片导演查尔斯·古根海姆:
我发现一个现象:美国圣路易斯的一个学校,每天下午放学时,总有一半的孩子不愿意离开希望在学校里呆得更久一些,而这一半的孩子都是住在附近一个小区里的。这个小区有绿地、有玩耍空间。相反,住在学校另一边拥挤的老城区里的孩子,却很乐意自己回家。

纪录片导演查尔斯·古根海姆:
经过跟拍,我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
那些住在小区里的孩子,回家路上要经历受欺负的危险,一些野孩子要强迫他们把口袋翻出来,否则挨揍。孩子们担心这种欺凌,不乐意回家。
而住在老城区的孩子则可以不受这种危险威胁。他们有许多的道路可以选择,他们很聪明地选择最安全的街道。如果被坏孩子盯上了,他们总是可以找到一些熟识的店主,或者是能帮助到他们的大人。他们也能在小街内巷中找到各种逃离的路线。这些孩子感到很安全,他们自信满满,他们喜欢自己回家。
《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作者简·雅各布斯讲述这则故事是为了展开他对人行道、临街商铺重要性地论述。
我则想到另外一点,在沸沸扬扬的留在大城市还是逃离大城市的讨论中,我们往往很容易忽略掉很重要的一点——
说起离开大城市这件事
你是像圣路易斯这所学校中住在小区里的孩子那样呢
还是像住在老城区的孩子那样呢?
离开or留下?政策怎么说?
政策1
目前,多地两会密集开幕,北上广等特大城市纷纷提出人口“天花板”的控制规划:
①北京提出202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以内的红线
②上海提出2020年人口不超过2500万人的控制目标
③广州提出适度控制人口规模
政策2
与此同时,不久前地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除极少超大城市外,全面放开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留学归国人员等落户限制。
专家指出,城市人口规模差别化调控的信号已经明确:特大城市严控人口规模,中小城市加快放开落户制度。
北上广没有眼泪,因为有第三种方向
政策如果不容易理解,我们可以对照开头的故事:
①特大城市=故事里的学校
②政策发布的时间点=学校放学
③故事中孩子们乐意归家的老城区=现实政策中的二线城市
老街区的丰富有趣、变化多端源于选择的多样性,假如中小城市放开落户制度得以落实,则大大丰富了是“逃离大城市”还是“留在大城市”之外的第三钟选择:可进可退——依托大城市,但又不是完全依附大城市。
那么,这个选择是“卫星城”or“一体化、同城化”吗?答案是NO。
卫星城:为什么大家不选择我?
卫星城是为了缓解“大城市病”的重要措施。然而,大多数卫星城没能称为缓解中心城市“大城市病”的良药,反而变为了一座座“睡城”。

在国际上,对卫星城一般有三个阶段的定位:
1、“睡城”阶段
一部分人搬到卫星城居住,但工作和文化生活仍在主城,就是所谓的潮汐流
2、半独立城市
将一部分生活设施、商业设施搬移到卫星城
3、独立的卫星城
人们不仅可以在这里满足生活的需求,也可以在卫星城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而且卫星城中心也是现代化的。
可以看到,到第三个阶段,卫星城基本上就已经是独立的城市。
这个过程当中,卫星城的建设不只是要疏解中心城区的人口,如何承接中心功能配套和产业转移也是重要的课题,只有形成一个功能完整,可以独立运转的新中心,卫星城才能够完成缓解“大城市病”的历史使命。
分析我国大多数卫星城的建设,仍然处于第一阶段,这一次政策,在完成产业转移后对人口进行控制,促进卫星城、周边二线城市的发展,这一点上是有所推进的。
一线城市人口多少了?
最新数据显示:

人口规模控制带来新契机
1、增速上这么大的降幅,意味着产业调整也势在必行
以北京为例,北京市发改委主任卢彦表示,要疏解人口必须先调整城市的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
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22日表示,“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主要包括四类: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和区域性批发市场、部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以及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
新华社的报道指出,北京最新明确的定位是全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中心,并未突出经济中心的定位,也就是说一般能在外地发展的产业都可以疏解。

2、这些疏散的产业将给周边城市带来新发展的契机
那大城市怎么办?随着人口净流入的减少,楼价等地租等会不会下跌?其实城市学家一早就已关注到产业对城市的作用,理论上也是有成熟经验的。
正如经典著作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所写到的“在伦敦以外开辟了广阔的就业领域,除非在伦敦内部也开辟相应的就业领域,否则伦敦必亡。”
今年各地正在紧锣密鼓进行的两会中,对于产业升级也是重要事项。

以上海为例,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6年上海将推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全年淘汰落后产能1000项左右。
产业的调整过程中,人口的流动应该是较为宽松和自由的,如同古根海姆故事里家住老街区的孩子,应该有多种可以选择的途径,有随时可以躲避风险的店铺和熟人家。
在目前上海公布的居住证办法和北京的征求意见稿,办理门槛较为宽松的“居住证”就承担了这一角色,比起门槛较高的积分落户而言,居住证成为“京漂”“沪漂”可进可退的避风港。
3、以大城市为中心,形成大的城市群,需要大量的二线城市的同步发展
广为人知的广州作为广东发展的“带头大哥”这次也提出了新课题。这次广东省的两会报告中,有三方面提到了广州带头大哥对二线城市发展的辐射作用:
一是推进广佛同城和区域一体化;
二是广汕铁路为振兴粤东带去辐射效应;
三是广州区域金融中心打造金融中心先补齐金融人才短板。
可以看出,在人的进与留方面,是有选择的,要吸引的,是金融人才,打造“区域金融中心”。

在“去”的方面,通过大量的新建道路、环境整治等措施,促进二线城市的发展。新建道路方面,措施包括:
①广佛同城和开工建设深中通道主体工程、罗定至信宜等15个高速公路项目,新增通车里程716公里。
②推进赣深客专、广汕铁路、深茂铁路江茂段等一批铁路项目建设,加快地铁和城际轨道交通建设,抓好航空、港口、航道及配套产业园区等项目建设。
③2015年年底,广佛地铁西朗到燕岗通车,从禅桂中心区到广州珠江新城,仅需要45分钟的时间,越发便利的交通,是广佛同城一体化最直观的现象。
④此外,“广佛同城”中的一个新鲜事也可以作为二线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指针,2015年8月,佛山南海、三水、顺德区分别对接广州的番禺、荔湾、白云区,共建合作示范区,让广佛同城从市级对接,过渡到区的层面。
可见,政策引导层面上,一线城市对二线城市所作的不只是做增量,而是有质的变化和更深度的发展。
中国的一线城市进入世界大都市区发展阶段,再凭“单打独斗闯天下”的姿态,很难稳坐这把交椅。通过实施“辐射的集聚战略”——通过辐射带动整合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空间关系和发展机制,形成一个“大都市区”,并依托战略腹地,实现更广范围的辐射。
以后,生活居住工作在二线城市不再是乡下,而是有多种路径可供选择的城市,这是逃离或是死磕之外更灵活的第三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