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击鼓传花”游戏调查 4.4平卖出135万天价

发布时间:2014-11-21 16:12:32来源:长江商报

     
    江苏淮安一处学区房楼盘

自打这个名叫“学区房”的词出现以来,不管楼市好坏,其价格一直如火箭一般飙升。

上周,有媒体曝出“北京4.4平方米学区房卖出135万元,仍一房难求”的消息,消息一出,顿时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近日,长江商报记者深入引发关注的学区房小学附近实地探访,以期探寻学区房火爆背后的“击鼓传花”游戏。

天价学区房风波

上周,北京一家媒体曝出,在北京奋斗小学这样的老牌优质学校附近,学区房价格大幅上涨。久宏房地产公司王姓经纪人说:“北京奋斗小学这样的老牌优质校附近,学区房大幅上涨。我们刚刚以135万元成交了一套4.4平方米的房子,每平米将近31万元。”

自2014年严格落实就近入学政策以来,北京市部分学校的划片范围有所调整。随着取消共建,严格按学籍、户籍就近入学等政策的施行,择校变得越来越困难。一些家长称,购买学区房成了择校的“最后通道”。

作为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的北京市西城区和海淀区,一直都是家长们向往的“圣地”。这里不仅汇聚了北京最优秀的高校,其范围内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也远非其他地方可及,能够入读这些学校,意味着拿到了重点高校的入门券。

昨日,长江商报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奋斗小学进行探访。因为“天价学区房”事件,最近这片区域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下午,在奋斗小学一二年级校区,尽管离放学时间还早,已有不少家长在等待自己的孩子放学,很快,家长的人数密集起来。等到放学铃声响起,一个个灵动的小身影从校门口走出,来到自己家长身边。

据了解,北京奋斗小学的招生范围仅在音乐学院社区、园宏社区、温家街社区、太平街社区等小区,都位于学校周边,但长江商报记者却发现不少人疑似并非以上小区的居民。在与家长的交谈当中,记者也发现很多家长并非住在学校周边的小区。

“这里有很多学生都并不是住在这边,都是买了学区房来这边上学的。”当地一位著名房产中介的工作人员小白(化名)告诉长江商报记者,“现在小学都按照房产所在区域进行划片,很多家长为了能让孩子上优质的学校,专门在这边买的房子,为的就是能来这边上学。”

“2号线长椿街站的那条十字路口,因为路北的可以上奋斗小学,路南的只能上康乐里小学,价格每平方米几乎差了两万元。”小白介绍,长椿街附近分布着北京二小、奋斗小学、康乐里小学等学校。

一街之隔 房价相差二十万

记者实地观察发现,小白所说的区域位于宣武门西大街和闹市口大街、长椿街的交叉口。其周边居民住宅多为八九十年代的老式建筑,显得较为破旧。

同样的两排楼,几乎是同一时期的建筑物,路北面的温家街社区是红白色的老式砖楼,而路南面长椿街东里是一栋栋白色的高层。两者只有一路之隔,从外表上看路南的建筑高度明显要高于路北。但据长江商报记者了解,前者的均价已飙升至7.7万/平米,而后者只有5.3万/平米。

“要说最贵的还是再往东北一点的实验二小,现在那边均价在每平米十万左右。而附近的小平房便是之前沸沸扬扬的天价学区房,现在早就到了三十多万。”当记者询问是否有房源时,小白告诉记者“怎么可能,就算再贵也是供不应求,前一阵有一套五平米的房源,刚登上数据不到两天就被买走了。”

“现在不让跨区择校,虽然不用费心走关系了,买套学区房也最稳妥,但是对我们这些家庭真的负担太大了。”一位奋斗小学的家长告诉长江商报记者。“我还好一点,我认识几个家长,孩子和我们家孩子小几岁,为了让孩子上好学,真的就是砸锅卖铁的。”

记者询问了几个购买学区房的家长,均不愿意多谈。

宣武门西大街和闹市口大街、长椿街的交叉,因为路北的可以上奋斗小学,路南的只能上康乐里小学,价格每平方米几乎差了两万元。

“买房即读名校”可能是忽悠

离学校近不一定就是学区房

“买房就能送名校小学学籍,这靠谱吗?”随着80后生育大潮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楼盘开始打起学区房的噱头,“买房送学籍”、“买房即读名校”、“买房解决孩子所有上学问题”等各类广告层出不穷。然而,这些广告都靠谱吗?

国家规定公办学校按照相对就近的原则划定服务范围,坚持相对就近入学。但在武汉市小区对口小学最终还是得按照所在辖区教育部门的划分。每年小区对口的学校都会有一定调整,具体要咨询学校相关部门。事实上,有时候即便小区与学校仅一墙之隔、孩子却依然无法入学。

去学校咨询学区房最靠谱

将楼盘与名校“捆绑销售”是开发商常用的招数之一,为了孩子的教育,家长更加青睐拥有教育资源的楼盘项目。实际情况中,有不少家长遭遇了“伪学区房”。所谓“伪学区房”,是指距离名校近却进不了名校的楼盘。

“近”名校并非“进”名校。实际上,学区房并不是以距离学校的远近来衡量的,而是指能提供学籍的楼盘。家长遇到此类宣传,一定要去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考察一番。购房前,如果学校已建好,应先去学校咨询了解是否与开发商承诺一致,如未建好可让开发商出示学校的招生协议,并可将这些名校分校入学作为购房合同条款写入合同。

此外,教育部门每年都会依据相关政策作出调整,致使学区房对口划片每年都有变化。是否属于名校对口的小区,应以当年区教育局公布的对口信息为准。记者探访过程中,有已置业的学生家长建议,学区房不宜购买过早,最好应先确认该房源连续两年以上都被划入该学校的招生学区内才能购买,一般来说各区规定不同,提前1到3年考虑即可。

立即买房也不能立即入学

“买房即获入学通行证”,所有的开发商在宣传项目时,都铆足力地突出项目周边的资源配套优势,尤其是将学校资源当作项目的标志性特色来宣传,并且承诺买房后可立即入学。然而,城市规划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因城区改造、新楼盘建设、学校变化等因素,规划每年可能都会有些微调,今年该小区划入了名校范围,明年则可能被划入其他学校范围。

即便是楼盘确实为学区房,置业家长还应关注入学条件限制。无论是购买一手学区房,还是二手学区房,须满足三个条件:房子交付后,孩子的户口同父母的户口一起迁入; 入学要三对口,即学生户口、房管证(房屋产权证、购房正式合同)和实际居住地址三对口; 购房入住时间至少在学前一年以上。

“击鼓传花”游戏

有专家称,就近入学政策出台之前,能跨片招生的只有民办学校。就近入学看似公平,但是使公共优质教育资源区域化,有钱的人照样购房上学,而没钱的人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有钱的人上优质学校。只能一部分人享受,反而是另一种不公平。表面上维护了教育公平,实质上限制了人们选择受教育学校的自由,或者说,注意了教育公平,忽视了教育自由。

政府对此也实行了一定的相关政策,如北京等部分区域对落户、居住年限等进行了规定 ,即户口或房产在该校片区内的学生,需户口迁入且住满三年,才可登记入学。

这意味着,家长即使买了学区房,未住满三年,孩子也不能在该片区的学校入学。在上海,也有“区内每户五年内只享有一次同校对口入学机会”的相关规定。

为此,在教育资源好的地区,住房市场上出现的学区房成为一种炒作的商品,一方接手,一方卖出,水涨船高。每转手一次,价格就调高一次。“击鼓传花”到资源分配改革根本上制止房产入学资格为止。最后接手的,就成为游戏中的“倒霉蛋”。

就学区改革,熊丙奇对长江商报记者说,要实行按学区入学,也不能简单地划定学区,而需建立真正的学区制,具体而言,就是成立代表各方利益的学区委员会,负责整个学区的教育事务决策、监督学校依法办学,而不是所有办学事务由行政部门说了算。

北京市教委主任线联平17日表示,北京将细化就近入学标准,根据学位供需情况提出具体要求,今后并非买了学区房就能就近入学。

天价“学区房”=另一种择校?

从调查情况看,天价学区房是大城市的家长们为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体系建设上的不平等来买单。

学区房的出现与建国以后的教育资源建设高度相关。1962年教育部颁发《关于有重点地办好一批全日制中、小学校的通知》,明文规定,要求各地选定一批重点中小学,这些学校的数量、规模与高一级学校的招生保持适当比例,高中应全部包括在这类学校内,与高一级学校形成“小宝塔”,并集中精力先办好一批“拔尖”学校。由于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生来源等各方面的优势,催生了择校热。

尽管后来政府推出就近入学等政策,来调整教育格局,但对于父母而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永远是最普遍的心态。学区房“高烧”也就是人之常情,甚至有人直接表示,“我们买的不是房,是孩子的明天。”

作为房地产市场的延伸产品,学区房的价格主要与区域内的教育资源挂钩。

虽然就近入学政策的出发点是为了解决入学问题,实现教育公平,但是如今各个学区的教育资源本就参差不齐,家长们追逐名校,将其学区房的价格节节抬升,远远高于普通商品房的价格。而这种扭曲的“择校观”反而能更加凸显当前教育资源的不公平。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之所以会出现天价学区房,根本原因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名校和名师过度集中,为让孩子能获得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在“拼爹”无门的情况下,家长只能走“拼房”这条路。

“应把学区房价格作为各地的义务教育不均衡指数之一。学区房价格越高,义务教育均衡程度越低。”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告诉长江商报记者,按照目前教育部门推行的就近免试入学政策,择校率会大幅降低,但如果各学区间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办学条件不均衡,择校就会变为择学区,而择学区的表现就是购买学区房,这非但无法降低社会择校的焦虑,还会增加择校的负担,将择校、择学区变为“拼爹”游戏。

“拼爹”改“拼房”到底怎么破?

一些受访专家指出,“递条子”“送票子”转化为“拼房子”,是把追逐优质教育资源的方式转变并提前。

“长期来看,‘新政’有利于打破以往因教育资源的过度集中,引发的少数区域学区房价格虚高的现象。”伟业我爱我家集团副总裁胡景晖称,但他也表示,短期看,的确会使“新晋”学区房的业主产生涨价冲动。

专家指出,政府出台政策寄望改变“拼爹”的教育资源不公,而跟着来的是更多学区房跟风上涨的“拼房”。前门拒虎,后门来狼。这说明,教育资源分配失衡的问题提了多年,但一直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学者马光远表示,只要学校之间有差距,学区房就会有市场。

熊丙奇等专家表示,有关部门教育改革的初衷很好,但亟待多个部门综合协调,防止政策被念歪。从根本上讲,破除“拼爹”、“拼房”的关键,是要继续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缩小“牛校”和普通学校之间的差距。

这里有很多学生并不是住在这边,都是买了学区房来这边上学的。——当地一位房产中介员工

我们买的不是房,是孩子的明天。——曾有家长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