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9-18 10:30:48来源:亿房网

这31家新商业项目商业面积总和超过270万平方米,其中外商出资的有5家,本土零售企业开店3家,其余23家均为地产商跨界商业项目。
武汉第一家具有综合商业项目性质的设施为1979年开业迎宾的民众乐园。截至去年底,武汉共拥有20家大型商业项目。今明两年开业的商业项目总数将是过去35年的1.5倍。
从分布来看,除汉南区外,13个城区均有大型商业项目落地,7个主城区占据总数八成以上。
市商务局负责人认为,作为大体量商业体的代表,未来十年将成为购物中心的发展黄金期。
今日,由长江日报卓越会组织,长江日报、武汉商业总会、武汉房地产开发企业协会主办的长江日报财富论坛在欧亚国际会展酒店举行,论坛主题是2014新商业·新常态·新动能。将聚焦新常态下的商业变化,寻找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发展的新动能,与商业精英一同探讨市场策略。
众圆广场打造最优体验感
挥挥手衣服直接“穿上身”
“与武商市内的5个商业体相比,众圆广场餐饮占比最大,超过20%。”昨日,武商众圆广场筹备组负责人介绍,除餐饮业态外,虚拟试衣镜、8国风格卫生间、真冰场、4DX影院、会所KTV等配置,倾力提升顾客体验感。
营业面积达27万平方米的武商众圆广场11月29日将开门迎客,体验式消费不仅开创了青山商业潮流,而且在武汉三镇也独树一帜。体验式消费是当今商业的主流模式,但不少百货受物业条件限制无法转型。
就虚拟试衣镜来说,顾客在电子屏上选择喜欢的衣服,挥挥手就能直接“穿上身”,省去了穿衣脱衣的麻烦;8国风格的卫生间来源于“8小时周游世界”创意,负责人说,国际公共场合考核首要就是卫生间,这样的设计在全国也是独具创意;真冰场则是按照国际标准赛道设计,可以承接任何赛事,同时,冰场师资力量也是全国一流水平,不仅有外教双语教学,所有教练都曾经是冰场运动员。
对于商业相对匮乏的青山,拥有多个国际名品的武商众圆广场的入驻,无疑是对青山商业的一次提升。如今,高铁、地铁、高架桥组成的便利交通网将为青山商圈再造繁华提供天时地利。
据青山区商旅局负责人介绍,青山区的商业定位将从“工业区配套”转型为“武汉市商业中心之一”,武商众圆广场将领衔众多购物中心打造商业新亮点。筹备负责人称,高铁开通后,省内黄石、荆州等地已形成一小时经济圈,高铁和地铁的无缝对接,也将吸引更多中高端消费客层来到众圆。
武汉百联华中奥特莱斯金字招牌
2年跻身全国十强
“尽管全国商业都呈现疲软之态,我们却逆势上扬”,昨日,武汉百联奥特莱斯相关负责人透露,公司半年销售规模近6亿元,同比去年增长35%。
武汉百联奥特莱斯2011年4月正式开工,仅用了8个月,就完成工程建设、业务招商、运营管理、对外协调等项目的筹建。作为华中地区的首家奥特莱斯,武汉奥特莱斯的业绩大大超出了集团总部和业界人士的期待。2013年实现规模销售近10亿元,同比增长53%,武汉百联奥特莱斯仅用了不到2年时间,就步入全国奥特莱斯十强。
在国内,除了北京燕莎奥特莱斯、以及上海青浦奥特莱斯、杭州下沙奥特莱斯、重庆奥特莱斯等少数几家能取得高利润回报,多数奥特莱斯经营情况并不理想。武汉百联奥特莱斯负责人称,从品牌结构、定价策略等核心指标来看,国内真正意义上的奥特莱斯不超过15家。
进入武汉之前,百联奥莱对当地的城市规模、城市文化、商业形态、消费者购物习惯等都做足了功课。为了打造华中奥特莱斯的金字招牌,吸引更多华中区消费者,武汉百联奥莱相关负责人除主持日常工作外,经常一天跑遍武汉的所有大型商圈,了解武汉的商业动态。
据称,2年内31家商业体接连开业是必然现象,奥特莱斯要做到差异化经营,突出自身特点,“品牌”、“折扣”、“环境”三要素缺一不可,“武汉奥莱已开始辐射武汉市及‘1+8城市圈’的消费群体”。
凯德广场 1818打造全新消费体验购物中心
卢米埃影城首度入汉
继凯德广场·武胜、凯德·新民众乐园两大购物中心之后,凯德商用在汉第三个项目——凯德广场·1818有望明年开业。
据悉,凯德广场·1818规划了近5000平方米儿童业态,签约了卢米埃影城,这家影院入驻北京侨福芳草地,极具特色,拥有多项世界领先的放映和音响技术,且首度入汉。
另外,凯德广场·1818还计划引进大量国内外设计师服装品牌,将一次为江城时尚消费人群带入20余个全新品牌。
在餐饮品类的选择上,瞄准普通商务白领人士的消费需求,引入70余个餐饮品牌,占比预计超过30%,将为消费者带来前所未有的味蕾享受。
为何“落子”中北路?
“中北路上一条街都是写字楼,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银行扎堆,周边5公里的中高端住宅内,有约70万居民,消费潜力巨大。”专家介绍。
环顾周边,楚河汉街、万达广场、汉秀剧场、万达电影乐园,各种商业体几乎全业态覆盖,中南路、街道口等老商圈也近在咫尺,地铁几站路就可到达,“凯德广场·1818”可谓与竞争对手“贴身肉搏”。
“这就需要依托凯德商用全球化的零售商网络,以及丰富的购物中心运营管理经验了。”他表示。“我们将为消费者创造一个完全不同以往的全新一站式消费体验购物中心。”
泛海城市广场开启武汉CBD新时代
汇聚国际轻奢品
自5月31日开业以来,临街商铺价值已翻倍。昨日,泛海城市广场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武汉CBD第一个商业项目,它已带动该片区华丽转身。
泛海城市广场紧邻常青路与青年路交界处,总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一期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由12万平方米高档购物中心、4万平方米国际5A甲级写字楼和7万平方米的喜来登酒店组成。
集购物、休闲、餐饮、亲子娱乐于一体的泛海城市广场,品牌达上百种。与其他商业综合体不同的是,该购物中心引进了近十种国际轻奢品,意大利精品百货馆爱图奢华之家更是首次来汉。
值得一提的是,该购物中心专门开辟了5000平方米的书城,采用书吧模式经营,不仅有上万本图书,还配备了咖啡馆和文化区域。
此外,购物中心还设立了书画、工艺收藏品专区,文化味十足。泛海国际影城还专门设立了豪华VIP厅,能够同时容纳1200人观影,是目前武汉市最大的观影厅。
临近常青路北面,沿机场高速一线由南向北迅速崛起三江航天社区、红旗社区、江汉经济开发区、常青花园社区、金银湖居住区、盘龙城经济开发区等,泛海城市广场周边常住人口已达百万。
泛海城市广场负责人说,从人口规模到经济发展,该区域商业基础深厚,未来的武汉CBD,将定位为纽约的曼哈顿、香港的中环。
据长江日报9月9日报道 9月17日,宜家家居开业;10月1日,福星惠誉群星城开业;10月28日,武商众圆广场试营业……记者昨日从市商务部门、房管局了解到,年内武汉共有21家商业体开业。据不完全统计,今明两年武汉共有31家商业体面市。

武汉年内开业商业体
记者统计发现,这31家新商业项目商业面积总和超过270万平方米,其中外商出资的有5家,本土零售企业开店3家,其余23家均为地产商跨界商业项目。
武汉第一家具有综合商业项目性质的设施为1979年开业迎宾的民众乐园。截至去年底,武汉共拥有20家大型商业项目。今明两年开业的商业项目总数将是过去35年的1.5倍。
从分布来看,除汉南区外,13个城区均有大型商业项目落地,7个主城区占据总数八成以上。
2012年,我市提出建设国家商贸中心,迎来商业项目建设大发展。尤其是体验式零售模式兴起,实体商业在与网购竞争中找到自身优势。
在武汉目前的商业实体内,武汉国际广场开始提供“香氛服务”,希望借此将国广品牌植入顾客嗅觉,让顾客愉悦消费。武商集团董事长刘江超认为,购物环境和购物氛围能体现一个商场的软实力。
据悉,今明两年新开商业地产项目个均面积9万平方米左右。市商务局负责人认为,作为大体量商业体的代表,未来十年将成为购物中心的发展黄金期。
该负责人还表示,未来三至五年,这些新开商业地产项目将对武汉商业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在竞争催化下,百货、大卖场向购物中心转型速度加快,地产商为土地、楼盘配套的商业设施,也将带动一批新商圈的形成,从而拉动我市社会零售总额。
据分析,今年武汉消费市场增长稳定,按照往年“前低后高”的走势,今年社会零售总额有望超过4300亿元,在全国15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中稳居第三。
分析>>>
商业领域已成为武汉开放程度最高、竞争最激烈、为市民带来实惠最多的领域之一。
每百万人仅拥有2家购物中心
市商务局副局长张文波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到了两个81.6%:2013年,武汉实现社零总额3878.6亿元,7个中心城区的贡献额占比达81.6%;2020年,全市49家商业体中的40家分布在7个中心城区内,比例同样为81.6%。
“81.6%的巧合是经过投资商充分论证后的商业‘巧合’。”
商业综合体又称购物中心,单店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包括百货店、专卖店、特色超市、电影城、KTV、电玩、餐饮、银行等设施。
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曾透露过一组数据,全世界每百万人拥有的购物中心数量是200到300个;北亚地区,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是450个,中国为6个。
截至去年,武汉建成开业的购物中心有20家,折合每百万人拥有2家购物中心,远低于中国平均水平。
“可以确切地说,武汉购物中心无泡沫。”
刚需消费引导商业转型
据业内人士判断,随着市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购买力开始从日常生活必需品向汽车等大件商品和黄金珠宝、高档化妆品、品牌服装转移。
“市民有提升吃喝玩乐档次的需求,就有更多资金进入商业领域。”
今年1-7月,汽车实现社零额362.5亿元,增长22.1%,跃居14类商品首位。中西药、通讯器材、化妆品类增幅均超过15%。
不仅如此,餐饮业在经历两年低潮期后触底反弹。记者从高端餐饮业从业人员处了解到,7-8月餐饮增速重上两位数。艳阳天、半秋山、民生甜食等面向大众经营的企业,上升幅度在20%-30%。
市财政局透露,今年上半年武汉市“三公”经费同比下降23.1%,公务接待费用797万元,下降43.9%。
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分析,在公务费用连续两年下降30%-40%后,增长的都是刚需消费。
十年内
华中不会开第二个英特宜家
据2013年中国大陆特大城市列表,中东部省份中,湖北特大城市仅有武汉一根独苗。
山东有济南、青岛,辽宁有沈阳、大连,江苏有南京、苏州、无锡,浙江有杭州、宁波,福建有福州、厦门,广东有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汕头……
据测算,周边200公里无特大城市,给武汉发展带来了至少2800万人的消费基础。而以武汉为龙头的“1+8”城市圈,面积不到湖北省三分之一,却集中了省内一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经济总量。
英特宜家中国董事总经理丁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十年内华中地区无第二个英特宜家。他不仅看好武汉本地消费力,同时也希望吸引到“1+8”城市圈的居民到武汉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