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9-5 16:55:28来源:亿房网综合
据长江日报报道 百年老街中山大道封路改造,汉正街“去哪儿”再度引起热议。昨日,汉口北集团执行总经理涂国喜提供了一个数据:七成汉正街商户已迁入黄陂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汉川、应城、云梦、蔡甸、东西湖等地也相继开建小商品加工园区,为新汉正街提供制造配套。
“从汉正街到汉口北,变的只是商业场域和业态新生,自由竞争、冒险精神、创新意识等汉正街商业精神,既在两江四岸边发酵延续,也在汉口北传承发扬。”涂国喜说。
从货“活”到货“堵”
“以前是货到汉口活,现在是货到汉口堵”。位于市中心的汉正街,面积仅2.56平方公里,却聚集了13200个经营户,居民密度每平方公里10万人,每天人流量接近20万。“进去就出不来,出来就进不去”不仅困扰着众多商户,更困扰着汉口的交通和正常运转。
涂国喜见证了汉正街的兴衰历程。他说,交通拥堵、商居混杂、火灾频发只是表象。缺乏仓储及物流配套,没有生产实业的强大支撑,这才是汉正街衰败的根源。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汉正街简单原始、芜杂纷乱的商品集散业态,已不能适应现代消费需要。随着浙江、江苏、广东等大型批发市场的兴起,汉正街备受冲击。
武汉对汉正街的大规模整治从未间断。作为全国铁路枢纽、长江中上游最大港口、国家干线高速公路枢纽、内陆重要航空枢纽城市,武汉到达全国主要城市的半径均在1000公里内,物流中心的地位日益凸显。
经过调查论证,武汉大手笔规划在黄陂区南部经济带建设国家级现代化专业市场集群。2009年起,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连续3年写入省、市政府工作报告。
再造一个“城中城”
5年前,宋梓华在汉正街的饰品生意每年也就赚40多万元,店铺面积不足30平方米。自2011年搬迁至汉口北后,他的店铺面积已接近200平方米,年收入达300万元,连他自己都被吓了一跳。
记者走访汉口北市场后发现,像宋梓华这样从汉正街搬迁后买卖越做越大的生意人比比皆是。涂国喜说,这不是光靠简单搬迁一条街而发生的变化,体现的是汉口北业态升级带来的财富效应。
与狭长、拥挤的汉正街相比,汉口北十多米宽的马路,20栋并排简欧式交易市场,仓库、电商、交通枢纽齐全,还配有学校、酒店、住宅、商业综合体及餐饮街。曾有外地批发商感叹,这就是武汉的“城中城”,庞大规模及配套全国罕有。
汉正街蕲春服装商会丁会长已经将传统铺面转手。他说:“现在一年销售额在3000万元至5000万元之间,比过去做批发翻了几番。我正在动员商会100多个商户到汉口北来干电商。”
改变“三现”交易习俗
2011年3月,拥有500年历史的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实行整体搬迁,汉口北市场成为主要承接地。这标志着以小商品批发为主的汉正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升级版汉正街”的角色将由汉口北等龙头市场继续扮演。
据悉,投资100亿元的汉口北市场,总规划面积800万平方米,运营面积400万平方米,设有服装城、鞋业皮具城、小商品城、轻纺城、酒店用品城等20个专业批发市场。2009年12月正式开埠以来,这里的经营户已达到1.5万户,每年交易额以超过30%的速度增长,去年交易额已达320亿元,预计今年将突破400亿元大关。
“通过发展现代金融结算手段,汉口北市场改变汉正街现金、现场、现货的百年交易习俗。”涂国喜说,“通过百万平方米仓储,近300家物流公司及物流信息港告别了汉正街肩挑背扛的落后货运方式。借助配套汉口北工业城,改造汉正街前店后厂的小作坊模式,实现规范化、高效率的生产,实现了对汉正街经营业态的全面超越。”
涂国喜说,汉口北是站在汉正街肩膀上成长起来的,“破茧而出”已成现实,汉口北正稳步成长为中国最大的消费品内需交易平台。
特色市场>>>
酒店用品市场:“武汉注册餐饮企业一半是我的客户”
2010年正式开业的汉口北酒店用品市场营业面积达50万平方米,金港佳等主力商户纷纷入驻,汉正街不锈钢制品、陶瓷、玻璃制品、塑料制品、日杂、大家电、小家电、酒店用品等八大市场整体入驻。不到4年,进驻商户已由最初的几百户增加至2000余户,其中单体经营面积5000平方米的就有30多家。
汉口北酒店用品市场总经理宋汉杰称,酒店用品市场现在已跻身全国前三位,“这栋楼里有70%都是外地的商家”。
52岁的三峡酒店用品公司老板刘大伟来自广东阳江,早年专营“阳江十八子”菜刀。1994年,他来到汉正街租了几间店铺,一来就站稳了脚跟。两年后,他在汉正街创办三峡酒店用品公司,只做品牌代理。“武汉市注册的餐饮企业有4万多家,我的客户就有2万多家”。20年过去,刘大伟的酒店用品生意已成为湖北市场的龙头老大之一。(记者耿珊珊)
文体用品市场:物联网成扫货“神器”
今年6月,汉口北举办了为期3天的文化用品博览会,得利、晨光、玛丽、博文等近200家文化用品知名商家纷纷参展。汉口北文体用品市场总经理彭涛介绍,3天交易额就达4亿元,这样的“战绩”在全国首屈一指。
2013年,首届汉口北文化用品博览会举行。两天时间,万人参展,创下近2亿元成交额。
汉口北文体城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市场规划为4层大型专业市场。目前,丹娜文体、远泰体育、永昌玩具、真彩文具、晨光文具等一大批汉正街主力商户均已入驻。其中,晨光文具开设的3600平方米卖场已成为省内最大的文具用品展厅。
打货时手里拿个扫描器,看中货品扫一下条码,价格、存货一目了然,不用纸笔抄写,也不用担心记错,逛完后售货员就会根据确认信息将货都备好……这套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2012年已首次应用到汉口北文体用品市场。
海宁皮革城:价格比原产地还低
3年前,汉口北海宁皮革城的出现,在武汉刮起了时尚皮草消费新风。
去年9月,汉口北海宁皮革城二期重装升级,来自浙江海宁的8个顶尖皮革品牌同步进驻,主攻武汉高端消费阶层。
“在浙江海宁,皮草的最低折扣为2.6折,而汉口北海宁皮革城可以做到2.2折。其价格比原产地还低,主要与汉口北市场租金、物流成本较低有关。”汉口北海宁皮革行业协会会长吴文福说,“这里的一间400平方米店面年租金为10万元,而在浙江海宁租金接近400万元。此外,海宁皮革商户在汉口北开店没有进场费、促销费等额外费用,皮服产品均价比浙江海宁便宜500元—1000元。”
“开业4年销售了200多万件。”汉口北海宁皮革城总经理助理姜燕凤介绍说,“汉口北海宁皮革城与海宁本地市场、东北佟二堡市场稳居全国皮革服饰市场销售前三位。”
据长江日报8月28日报道 汉正街改造后的首宗地块银丰片,6月完成征收即将入市,而在最先拆迁的长江食品厂背后,百年淮盐巷老楼已被一人高的水泥墙保护起来,昨日,记者隔着二楼窗户,里面雕花、楼梯清晰可见。
3年前,武汉最大的旧城改造项目——汉正街批发市场整体外迁,开始“腾笼换鸟”的变局,从1.67平方公里扩容为28平方公里,1.4公里的核心老街区通过修复再现其历史风貌,新汉正街将成为国内外访客体验大武汉繁华与历史的最佳窗口。
与32年前被“正名”一样,汉正街又一次站到了再出发的起点。
如今,被定位为中央服务区的汉正街,华丽变身为“城市之心”,将发展高端商业、大型企业总部、金融中心、文化旅游、国际采购中心等。在临江处,引入一幢666米超高层建筑,与对岸606米高的绿地中心相望,成为武汉城市形象的制高点——“长江之门”。
据汉正街控股集团介绍,金融街控股、香港南华、华润、深圳宝能、远洋地产等财团明确表达了投资愿望。此外,香港新鸿基、九龙仓、新加坡丰树集团等知名公司对汉正街项目也有较强的投资意向。
“汉正街自古有市”,汉正街市场研究所所长罗建国说,不论怎么改造,不变是追求创新、兼容并蓄的商业文化,这是汉正街的根,无论是在汉正街还是在汉口北,这个根都是一脉相承。
寻访>>>
当年弄潮儿“去哪儿了”
汉正街精神象征郑举选: 侄子“续写”家族传奇
20年前,汉正街传奇人物——“盲侠”郑举选退隐江湖,定居汉阳墨水湖畔颐养天年。两年前,72岁的他在汉口北买了商铺,打算留给孙子。不过,他的后代现在都已经全部转行,不再经商。
出生在蔡甸侏儒乡的郑举选,6岁因患“天花”双目致残,视力微弱。上完初中就不得不停止学业跟随在汉正街摆摊的父亲。1979年在汉正街摆摊后,曾两度入狱。
出狱后,在当年的1000名个体户中,眼睛看不见的郑举选创下四个第一:销售额连年第一、纳税连年第一、各种捐款第一、认购国库券第一。翻新改造后的汉正街第一大道上,他的铜像至今都被看做是汉正街精神的象征。
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的郑权,今年刚满35岁,是郑举选堂弟郑举得的长子。按照父亲的意愿,他原本要去学校教书。不过,血气方刚的他坚持要经商。2006年,他从父亲手里接过汉正街的童装生意,2009年起开始加做女装。
与郑举选相差15岁的郑举得,幼时患上小儿麻痹症,落下终身残疾。1981年开始在汉正街卖拉链,20年来拖着行走不便的身躯,打下一片天——除成立童装厂,坐上汉正街童装商会会长之位外,还在汉正街买下12个铺面。
伯伯和爸爸一个瞎一个瘸,却都成为汉正街的传奇人物。在郑权看来,郑家骨子里留着经商的血液,汉正街承载着郑家四代人的“魂”。
学计算机出身的郑权,打算今年把电商平台做起来。眼看着汉口北越做越大,他每隔几周都会去转转。他说,汉正街是大本营,汉口北是大趋势,“时机成熟会立马转型”。(记者耿珊珊)
涂国喜: 从汉正街主管到汉口北总经理
退了休的涂国喜,依然很忙。
他曾任汉正街首任管委会主任,现在被返聘任汉口北集团执行总经理,今天仍在为承接搬迁的新汉正街奔忙。“协调商户、外出招商、还有管理工程的进度,事情多得忙不过来”。
涂国喜从小家住汉正街附近的观音阁,对汉正街和商业无比熟悉和亲切,“我的祖辈也是生意人。上世纪30年代就在汉口沿街巷摆摊做生意。谈到对汉正街的感情,怕是没有几个人能跟我比”。
1986年,这位刚刚34岁的年轻人,成为汉正街市场管委会的首位主任,从此与汉正街结下半生缘分。
上世纪80年代初,市场经济像野草一样,在计划经济僵化的外壳下生长。汉正街成为商贩、人流聚集的地方。政府当时的态度是默许,不支持也不禁止。
《人民日报》社论出来后,算是正了名,汉正街成为了全国典型。政府开始介入,对市场的治安、卫生、消防等进行规范管理。
“当时从区政府各个部门里抽调了20几个人,成立汉正街市场管委会,有工商的、税务的、城管的……我最年轻。”涂国喜回忆。如今,这20多人里面有一部分人已经去世,当年的小伙子涂国喜也已经成了60多岁的老人。
过去,政府只有管理国营经济的经验,对民营经济却无成熟的模式。“比如怎样征税就是一个问题,因为个体户很多没有账。当时的做法是让个体户自己申报销售额,公示无异议后再征税”。
涂国喜的任期内,正是汉正街飞速起步的阶段,4年的时间,商户由100多户增长到2000多户,他也认识到了市场的力量:工厂生产的弹珠,国营商店卖不出去,到了汉正街却能卖脱销。原因只有一个:国营商店的价格是计划定死的,而汉正街的价格是随着市场供需浮动的。
卸任后,涂国喜还参与过汉正街的改造。“汉正街很多道路和地下管道,都是我主持修建的”。
新弄潮儿: 服装老板自断后路搞电商
与大多数的汉正街老板不同,汉正街蕲春服装商会的丁会长对于电商充满了信心。“我现在已经没有传统铺面了,一心只搞网上销售。”
丁会长2002年开始在汉正街批发服装,2006年在白马商城盘了几个摊位,年销售额突破千万。
“做了几年,发现生意越来越难做,铺面租金年年涨,汉正街一带交通又非常拥堵,每天都着急明天的货怎么运进来,最后,我干脆试试在网上卖。”
丁会长定位于中高端的运动休闲服饰,自己注册了商标,一上线就卖得不错。“和传统的批发相比,网上销售不压资金,都是先付款,再发货,不用自己四处铺货,现在服装市场竞争很激烈,铺货越多,风险越高。”
从2008年开始,丁会长的电商公司一直在白马商城办公。“那里还是传统的模式,市场下午五点半就关门了,而我们的网店晚上生意还特别好,经常是下了班还要四处找人开门,十分不方便,后来,我知道汉口北开了电商基地,就干脆搬过来了。”
目前,丁会长已经将自己传统铺面全部转手,一心只做电商。“现在我一年销售额在3000万至5000万之间,比我过去做批发翻了几番,感觉发展空间很大,我们汉正街蕲春服装商会有100多个商户,我正在动员他们都到汉口北来干电商,今年年底,大部分商户都会从汉正街搬过来。”(记者吴昊)
汉正街“去哪儿了”
汉川
汉正服装工业城
建筑面积300万平方米
距离武汉市中心38公里
类别:服装等
应城
汉正街服装辅料工业园、应城厨卫家电工业园、华中厨卫家居产业园
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
距离武汉市中心88公里
类别:服装、厨卫家电等
云梦
汉正街云梦商贸工业园
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
距离武汉市中心98公里
类别:家纺、服装、电子、副食、文体用品等
蔡甸
汉正街永安服装工业园
占地1000亩
距离武汉市中心24公里
类别:鞋帽
黄陂
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
建筑面积800万平方米
距离武汉市中心8公里
类别:鞋业、皮具、小商品、酒店用品、儿童用品等
盘龙城佳海工业园
聚集1500家汉派服装企业
东西湖
东西湖中小企业城
整理 记者张隽玮 制图 职文胜
汉川
武汉市中心
东西湖